Google
 

Jun 21, 2008

国外某公司发生暴力冲突现场

国外某公司发生暴力冲突现场

真是火爆啊

http://6.cn/watch/5658338.html

May 14, 2008

“应急百宝箱” -- 日本的防震之道

“应急百宝箱” -- 日本的防震之道

ps: 闻5.12中国地震,增加一点防震之道

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比如,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对抗地震的手段。

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但是大体可以满足地震发生时幸存人员的自救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等待救援时间。
那么,这种箱中究竟有哪些物品呢?笔者且以自己桌下所配备的应急箱作了例子吧。

g

笔者配置的这种应急箱是日本使用最为普遍的样式,由硬纸制成,打开后可见一张清单,列举其中物品,包括 –

1.  附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一副。遭到地震后,自救逃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被砖石杂物困住时,单靠自己双手很难脱险。而戴上这种手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挖掘砖石瓦砾的能力,增强自己挖掘出险的可能。同时,这种手套戴上后还可以防滑,如果脱险时需要攀爬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2.  应急食品两罐,内容物包括每罐110克有盐压缩饼干,冰糖糖块和熟花生米,这些食物的味道并不好吃,但是热量很高,可以有效补充体力和矿物质。按照说明,这两罐食品,在静止不动时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坚持4天的营养需要,加上人自身在断粮情况下有一定的自持时间,这将大大提高受灾者等待救援的时间。

3.  饮用水两罐,每罐340克。由于人对于水分的需要更甚于食品,所以在防灾应急箱中的水用双层金属罐包装,以尽量避免在地震中遭遇挤压损坏。遵照医学研究的结果,这种饮用水中不掺杂果汁等添加材料,据说这样是最能保障饮用水发挥救生效率的做法。同时,不掺杂添加材料,在必要时还可以用这种纯净水清洗伤口,避免感染。

4.  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两根,火柴一盒。在一些应急箱中,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能够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5.  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6.  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有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携带应急箱中的食品饮水,就很有价值了。
有的应急箱中还有药品,绷带等,我们公司这类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个人的应机箱中没有。
这种应急箱会定时更换,以避免过期,而换下来即将过期的食品和饮水,因为没有回收价值则通常提供给员工免费食用。笔者也曾多次品尝过,对其口味不敢恭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种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觉日本在防灾准备上,非常重视实用性和完备性。
这种应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预备,象这样比较标准的售价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较好的二十二件套应急箱,则售价在20,000日元左右,还带有逃生的绳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场上这种最好的应急箱,却是中国制造。
除了应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例如,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就在2007年,刚有建筑工程师因为忽视这种标准,尽管没有造成损失依然被判罪入狱;日本的电缆线路,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容易损坏而难以维护的缺点,一律采用空中架线,因此电线杆林立,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区,都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逃避。
然而,在防灾方面,与中国相比,日本也不是处处领先。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Yahoo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有这样一条留言 – “中国方面动作很迅速,日本政府应该学习!”而且,这条留言还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赞成并引发讨论。
地震大国日本,为何对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学习中国呢?这并非夸大之词,其原因是按照日本宪法,在地震时如果需要出动自卫队救灾,须经国会批准,因此其救灾出动速度确实不如中国闻警即动的解放军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经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独立于自卫队以外的救灾体系,来满足社会需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9ifi.html

May 11, 2008

A Busy Day

两个多星期的忙碌,今天决定休息了

美美睡个懒觉,上了上网,本想还干点活,却发现时间已然不够,原定中午要请几个朋友过来吃饭的,只好加速打扫卫生,——呵呵,能被Bruce一眼发现我们家洗手间的变化!

W,X和Q的加盟使中午的饭局多到10个人,当然是算进去了两个小家伙,可惜ZM没能来,否则三个三岁的小家伙凑一起,不知会怎样,呵呵!anyway,这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做饭能力,幸亏X和Q的帮忙,否则今天就砸了,就这样,也拖到将近1点,不过,还不错,竟然凑了10个菜,一个家伙说,好久都没这么丰盛了

下午,本打算去体育馆的,想想Poster没做完,抓紧时间搞定Poster,期间还照惯例去了一次Wilson,从密西西比河上的廊桥走过,灿烂的阳光,让人心情也无比舒畅——如果不是还在考虑Poster的话。而且,今天还是明大的毕业典礼日,一批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朋友,在大礼堂前集会,如此的郑重,想想我们的毕业,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现在比较一下,真是羡慕他们啊,每个人包括校方,都会以最郑重的方式来对待这一珍贵的日子

晚上回来,又正赶上PBS在放Forrest Gump,好让人感动的片子!充满了美国人独立乐观自强不惜的精神!虽然这么多年已看过多遍,但还是忍不住又看到最后!Gump and Jenny,虽然明知是虚构的任务,但还是忍不住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最后,摘录两句Gump mother的两句话吧

life is just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dying is part of life!

Mar 22, 2008

随笔:从细节看日本道路交通

随笔:从细节看日本道路交通

   新华网东京3月22日电(记者 张华)日本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但车速可以很快而事故较少发生,展示着当代日本社会的效率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与默契。回忆起在日本开车的经历,一些细节和几件小事让记者感动。

    常在东京的几条路上开车,发现交通信号灯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一个区域内的交通信号灯互相关联、受同一程序整体控制。因此即使是在路口密集的繁华路段,也极少出现车流停滞在两个路口中间的情况。

    按照日本交规,当信号灯是圆形绿灯而非绿色箭头的时候,转弯车可以在避让对面驶来的直行车和行人的前提下通行。这时候,直行车无所顾忌地飞驰而过、转弯车确认安全后伺机穿插的紧凑景象,充分展现着规则和默契所带来的效率。

    日本狭窄的道路上,车速很快的时候也常常是车贴着车,还有很多摩托车贴着汽车行驶,看上去很危险,其实很安全,大家彼此相信谁也不会乱晃方向盘。因此,在日本开车,随意蛇行是最危险的,因为没人会戒备你的这种行为。

    日本十字路口信号灯的黄灯停顿时间长,大概3到4秒,因此司机们常常“抢黄灯”。遇到变灯的时候,在距离允许的范围内,很多车辆会选择加速通过,因此信号灯由黄变红的瞬间一般也会被一两辆车利用起来。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容易造成闯红灯,其实不然,日本没有闯红灯摄像头的这个事实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日本的十字路口没有值班交警,但是在需要的时候立刻出现,应急方案很到位。记者有一次在东京一条干道的平交路口遇到信号灯故障,看到8名警察分散在路口各处,口含哨子,手舞指挥棒,完全按照信号灯的程序疏导交通,车辆和行人丝毫不乱。

    东京全封闭的首都高速公路网上单向一般有两条行车道,没有应急车道,然而警车在堵车时依然能够顺利前进。记者有一次遭遇堵车时听到后面警笛响,最初想这不是徒劳吗?随后发现车辆纷纷向两侧紧贴,警车很快“劈波斩浪”般从中间开了过去。此情此景中所展现的公信力和配合意识令人感慨。

    日本驾驶员充分利用着“双蹦灯”这个车辆语言。受到礼让后打一下“双蹦灯”,表示“感谢”;在高速公路上发现前方堵车时打开“双蹦灯”,提醒后车减速。由于日本没有自行车道,加之很多道路弯曲狭窄导致视野有限,所以靠边停车的唯一信号是“双蹦灯”,而非转向灯,否则真正转弯的车辆会以为转弯线拥堵而跟在后面排队。用“双蹦灯”明示停车,也便于后车迅速作出并线超车等反应。

    日本路窄,所以相互包容和礼让是必须的。出租车上下客时经常要占用一条车道或者干脆堵住车流。这时候,司机们都能耐心地稍等片刻,不会用喇叭责怪和催赶。

    日本“车车平等”,货运车辆进入城区所有路段不受时间限制。当然,日本的货车要么是全封闭的箱式车,要么包裹得很严实,而且常常连挡泥板都擦得锃光瓦亮,不存在遗洒和影响市容问题。

Mar 20, 2008

美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让人费脑筋

美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让人费脑筋

我前一阵遇到一位刚到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年纪很轻,算是意气风发,但是有一件事让他想不通:为什么美国同事很少响应他下班后一起吃饭、打球、娱乐的倡议?Mitbbs.com

这个疑惑源自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同事这种社会关系认识的不同。中国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工作关系,也常常带有私人关系的成分。美国公司里,特别是大公司里,同事就是和你一起工作的人,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界限很清楚,绝对没有要把工作关系变成私人关系的社会压力。Mitbbs.com

在外企工作的年轻人可能愿意和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很多中国公司里,办公室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社交空间。同事除了一起工作外,下班后一起吃饭、喝酒、唱卡拉OK是常有的事。总不去的人会被认为是不合群或者假清高。我们一见面就会谈到最私人的话题:哪里人,父母做什么,哪家大学毕业,结婚了没有,有没有男(女)朋友,老公(老婆)或是朋友在哪里就职,有没有孩子,孩子几岁,上哪家学校,要不要赞助费;近几年话题更是少不得要包括在哪里买的房,多少钱,装修花了多少钱,甚至投资了哪些股票基金。Mitbbs.com

我想不出我对哪位美国同事有这么知根知底。除非他们主动告诉过我,否则即便是关系很近的同事,我也不知道他们年薪具体多少,上次总统大选投了谁的票,属于哪个教派。Mitbbs.com

美国公司里同事之间最主要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唯一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工作外的接触是有的,但不是必须的。已经成家的人下班后都匆匆往家里赶。对他们来说,和家人一起吃晚饭,陪孩子打球、看书是头等大事。即便到酒吧喝酒一般也是有缘由的,比如有人离职、晋升或搬迁。你不参加也不用顾虑别人怎么想,因为下班后的时间是你自己的,怎么支配是你个人的事。Mitbbs.com

但这并不是说美国同事之间没有交流甚至不会做朋友。一般来说,公司越大同事间的交往越少,小公司反而更有人情味。年底时一些公司会举办大型酒会。有些办公室每个月会举办一次生日会,大家围在一起吃蛋糕,唱生日快乐。我办公室里常有同事带来自己做的甜点或休假时买的外地土产供大家分享。关系好的同事会变成朋友,周末一起吃饭、休闲。单身的同事下班后到酒吧里喝几杯也是常有的事。Mitbbs.com

但我在美国遇到的很多中国人都不喜欢办公室性质的社交场合。他们多是把参加公司酒会当作工作,是没有意思、没有意义却又不得不应付的事情,或者去一两次同事自发组织的酒吧聚会就再也不去了。同时,我也常接到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的电邮,抱怨不知道怎样与美国同事打交道,怎样打破美国公司的玻璃天花板往上升。Mitbbs.com

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变成彻头彻尾的美国人(到现在我每次加薪后还是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把具体数额告诉当初在北京工作时的几位同事,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如果你想在他们的世界里成功就必须玩他们的游戏。40年前从台湾移民美国的Kenneth C. Pao对我说,把表面的冰捅破后,底下的人心都是一样的,与同事、上司有来往才会有感情。这话说得很有道理。Mitbbs.com

中国人发现和美国同事难沟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酒吧、餐馆,美国人最热衷的话题好象永远是棒球、橄榄球。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这些运动,也不感兴趣,很难插得上话。Mitbbs.com

即便不聊体育,中国人也常抱怨美国人是说废话的专家,他们之间的闲聊毫无实质内容。在波士顿做建筑设计师的闾丘杰发现美国同事即便在好象无所不聊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很客套,很少谈自己的事情。在金融机构做事的张立军说,他感觉在国内和人喝过酒后关系就近了一层,但在美国喝了就喝了,关系上没什么变化。一位刚到纽约做事的中国人在和一帮同事在酒吧里泡了一个晚上后跟我感慨道:“他们怎么能津津有味地说一晚上废话呢!”Mitbbs.com

为什么貌似奔放的美国人对谈论私事如此谨慎?为什么矜持的中国人同事之间会如此透明?Mitbbs.com

我认为美国人不愿谈太多私事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那是自己的事情,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个原因是很多话题在这里都很难敞开来谈。公司内部不谈宗教是不成文的规矩,在谈到政治、种族、民族、性别、阶级等敏感问题时也要异常小心。他们很讲所谓的“politically correct”,也就是“政治正确性。”Mitbbs.com

老实说,我对“政治正确性”的态度很矛盾。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认为“政治正确性”很无聊也很虚伪,但时间长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复杂、多元的美国社会能够正常运作的一个原因。我依然认为过多的“政治正确性”把美国社会变得平淡无味,但我也想不出没有这种约束,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Mitbbs.com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构成比较单一,大多数人的政治、宗教和民族背景相似,不太可能在这些事情上发生争执。这几年,随着中国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我发现至少在公开场合说话时有人开始注意不拿社会弱势群体(比如民工)和地方方言(比如河南话)开玩笑。这其实是社会敏感性提高的表现。Mitbbs.com

美国人在一起其实也不是只谈体育。和中国人一样,他们最喜欢谈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的乐趣普天之下都是一样的。他们也喜欢议论电视节目,哪个演员长得好,哪个明星又出了丑闻,哪个节目多么傻等等。Mitbbs.com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不喜欢谈自己,但对谈论别人有无比大的热情。英文中饮水机(water cooler)这个词是和办公室传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司里有了大的决定或变故,同事们就会不约而同聚到饮水机旁交换意见和背景信息。信息时代的饮水机传言自然多是以电邮、即时讯息(IM)的形式出现的。Mitbbs.com

下班后几位同事一起去喝几杯后,更是闲话连篇。谁要升职,谁要走人,为什么,以至各路大小人物和部门之间的渊源都会被翻出来说一遍。传言不能全信,但它绝对是了解公司内部运作、摸清人脉的良好途径。当然没有人会傻到和你不熟时就跟你说这说那。一位在美国公司工作了近四年的中国人告诉我:美国人不爱说闲话。我诧异。他需要多光顾办公室里的饮水机或者多和同事去几次酒吧。

Track: MITBBS, http://www.mitbbs.com/news_wenzhang/BusinessNews/31163411.html

Mar 15, 2008

Tips: 10个最好用搜索网站 Google落榜

10个最好用搜索网站 Google落榜

知识类

世界知识

网站地址:http://tinyurl.com/2b2kg9

这个网站由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信息和庞大的统计数据,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情报,包括国旗,地图,历史等等。

问题问答

网站地址:www.answers.com

在这个网站你可以问任何问题,网站不仅会搜索出问题的答案,甚至还会列出相关的问题以供参考。其中你可以点击“超链接”来查看答案的原始来源。

图书索引

网站地址:www.lii.org

有时候网上搜索到的消息并不能让你相信,但是在这里你可以打消这个顾虑。这个由美国的图书管理员运营的网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连“维基百科”也要参考其答案。它对于健康,生命或者客观物质等等知识的搜索有着更好的结果。

音乐类

音频资料

网站地址:www.skreemr.com

想要在网上找到歌曲的片断,或者一次著名演讲的音频资料吗?skreemr网站能够做到这一切,它的搜索范围包括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所有音乐文件的索引。此外,它还可以告诉你在那里可以买到合法的音乐制品。

歌词总汇

网站地址:www.lyricsfreak.com

和音乐产业中的规范化相比,这个网站给了众多的不入流艺术家更大的舞台。这个网站的歌词数据库,包含了几千支乐队以及独立艺术家创作的歌词。

服务类

软件下载

网站地址:www.download.com

如果想要在网上下载软件,这个网站也许是你的最好选择。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几千个软件,其中大部分是免费的,还有一些只是象征性的收费。虽然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但是这里却保留着许多软件的老版本。

搜索一把抓

网站地址:www.turboscout.com

网上的搜索引擎服务不少,却不知道哪一个最好用。turboscout网站集成了70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服务,无论是网页,图片,还是博客,音频/视频都可以一网打尽!

休闲类

旅游顾问

网站地址:www.tripadvisor.com

毫无疑问,tripadvisor网站是旅游方面信息做得最好的网站。甚至有人说,在你来过网站之前千万不要提前预定房间。来访者在这里留下最真诚,客观的评价,给你外出旅游提供最好的忠告。

杂志浏览

网站地址:www.fabsearch.com

没有时间去翻阅众多的杂志?也许这个网站可以帮到你,它把《Elle》,《闲谈者》,《名利场》,《vogue》等杂志上最好的话题都拿到了网上,并且按照城市来区分相关问题方便人们的浏览。

经典怀旧

网站地址:www.summize.com

这个网站也许是怀旧人士的最爱,它并不提供最新的信息,但是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年代久远的游戏,电影,书籍甚至还有电视节目。

到美利坚合众国的19个注意事项

到美利坚合众国的19个注意事项

到美国出差的“一般性文化注意事项”有6点:

(1)Be sensitive to where you can and cannot smoke. Many businesses, restaurants, and public areas are becoming smoke free(留心在哪里可以吸烟哪里不可以吸烟。许多商店、餐馆和公共场所禁烟).

(2)A short, informal thank you note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 to show your gratitude for an invitation to someone's home. A gift of flowers or a bottle of wine when visiting will be appreciated, but not expected(收到到主人家做客的邀请,最好写一个简短和非正式的便条表示感谢。做客时可以带上类似鲜花、葡萄酒的礼物,主人会很高兴,但礼物不是必不可少的).

(3)Americans will often open gifts immediately upon receipt(美国人收到礼物后一般会立刻打开).

(4)You are not obliged to accept food or drinks offered at social gatherings - the host will not usually urge you to eat. You are expected to help yourself to however much you would like(在社交场合吃东西、喝饮料可以随意,主人一般不会主动建议,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取适量食物、饮料).

(5)People often exchange compliments, and often use this as a way to start conversations(人们在交往中往往以互相恭维作为谈话的开始).

(6)Americans often give and receive items using only one hand(美国人递东西、接受东西习惯用一只手).

(7)Two gestures are commonly used to show approval. The "O.K." sign is a circle made with the thumb and index finger, with the other 3 fingers facing upwards. The "thumbs up" sign is a fist with the thumb pointing  upward(美国人习惯用两种手势表示赞同:一是用拇指和食指做圆圈示意OK;握拳向前伸出大拇指表示thumb up).

(8)People form lines pay for items in stores, buy theatre tickets, enter clubs and board public transportation. Even if the line is informal, or if no line is made, people rely on a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mindset. Do not jump or push ahead in line(在商店买东西、剧场买票、进入会所、乘坐公共交通都需要排队。即使队伍是非正式的,或者根本没有排队,人们依然遵循先来后到的次序。不要加赛或者拥挤).

“商务文化注意事项”有11点:

(1)Americans shake hands during business introductions(商务交往初次见面美国人一般用握手致意).

(2)Business cards are not always exchanged immediately upon meeting. They are usually exchanged if future contact is indicated(不一定在会面开始交换名片,一般在确认需要继续联系的情况下才交换名片).

(3)Punctuality is important(守时很重要).

(4)Expect traffic delays in large cities and surrounding suburbs, especially in the 'rush hours' between 0700 and 0900 and 1600 to 1900. As these hours may vary by city, feel free to ask your American business partners about the typical commuter traffic(在大城市及其郊区交通拥堵,尤其是早7时到9时、下午4时到7时的“尖峰时刻”。各个城市的具体尖峰时刻有所不同,请注意向当地美国人征询).

(5)Business meetings over lunch are commonplace(借午餐进行商业会议很常见).

(6)Breakfast meetings can start as early as 7 AM(早餐会议7点就可能开始).

(7)When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address the person by relevant title (i.e. Mr., Ms., Mrs. or Dr.) followed by their surname. Many Americans will invite you to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 after your initial introduction(与美国人第一次见面,以先生、小姐、女士或者博士称呼对方的姓氏。许多美国人在第一次见面后就会建议你直呼其名).

(8)Business gifts are discouraged by the law. Small gifts for business associates are acceptable around the holiday season (November through January)(按美国的规矩不兴赠送商务礼品。在11月至1月份的假日期间送小礼品可以接受).

(9)Negotiations and business in general is done rather quickly as compared to the pace in other countries(与其他国家相比,谈判和生意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10)Small talk may occur prior to business discussions, but is often limited(在正式谈判前,双方往往进行说small talks进行寒暄,但话题有限).

(11)Sitting with legs crossed, knee over knee, is not considered rude. It is common and professionally acceptable(谈话间双腿交叉、翘腿很常见,可以接受,不属于失礼行为).

Google